首頁> 景區動態

靈魂的綠洲

靈魂的綠洲

作者 / 戴軍


戈壁,于我,曾經只是一個名詞,一個被貼上荒涼、風沙、嚴寒與酷熱標簽的名詞。此刻,它靜靜地鋪展著,在這大西北湛藍的天空下,像一個溫暖而結實的胸膛。也許是九月末的陽光依然和煦,風還沒有卷起沙塵,那時不時出現的一個個綠洲,更讓人仿佛回到了江南。不,不只是這些,更重要的是,我聽到這個胸膛里迸出的心跳聲,是那樣鏗鏘有力,我知道,它來自一顆堅毅而沉靜的心臟:敦煌。

敦煌,我來了。但我深知,我讀不懂你用千載光陰寫就的煌煌巨制,也看不透你被風沙塵土雕琢的神秘面容。但我能夠感受到,你的心跳不僅讓戈壁灘連同大西北都有了堅強的倚靠,也讓中華大地甚至整個世界都為之傾倒。

無數次的想像中,敦煌一直是矗立在荒涼戈壁上一座寂寞的佛宮,是苦行的僧人們為了遠離凡塵的紛擾、剝離世俗的享欲而建起的孤島。因為惟有如此,才能感知佛的召喚,才能聆聽靈魂的聲音。未曾料到的是,這里水草豐美,瓜果飄香,百姓殷實,生活安詳。而歷史也證實,自漢武帝擊潰匈奴起,敦煌已擁有了二千一百多年的繁榮史。特別是唐以前,這里鮮有戰亂,在中原群雄紛爭、黎民遭難之時,這里仍是一片安寧和祥和。唐以后的敦煌,也只是改朝換代之際有一些局部的爭斗,一旦政權建立,社會便立刻恢復了秩序。

身為西北門戶、絲路重鎮,敦煌自古地位顯要,卻并非兵家拼爭之地,是因為敦煌從來就是一個開放的門戶,由駝背負載而來的四大古文明在這里比鄰而居、彼此交融,造就了敦煌海納百川的氣度。

更為幸運的是,佛教選擇了敦煌。共同的信仰令西域各國與敦煌之間惺惺相惜,也讓歷代篤信佛教的統治者有了悲憫天下的胸懷。于是,響徹千年的駝鈴聲里,日月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此起彼落,富庶與文明也在這片和美的土地上生根開花。

到唐代,敦煌的一曲歌吟進入了激情澎湃的樂章?!顿Y治通鑒》有載:開元年間,河西隴右已富比天下;敦煌曲子詞里也唱道:“男耕女桑不相失,百余年間未災變”。撩起歲月的面紗,我仿佛看到,彼時的敦煌街市上商鋪林立,內地的絲綢、茶葉、陶瓷和西域的牲蓄、珍禽異獸一應俱全。如織的人流中,有許多大鼻子、藍眼睛的陌生面孔,他們鮮艷奇特的服飾與身后風格百變的建筑一樣奪人眼球,繪就了一幅西域特色的斑斕市井圖。如果說那時的長安是巍巍天朝的大氣磅礴,敦煌則是國際都市的風情萬種。

安享著盛世的繁華,敦煌卻一刻也沒有讓心靈荒蕪。莫高窟,這個佛國圣地,永遠是敦煌城里最令人向往的天堂。有人說,宗教是藝術的最高形式,藝術則是宗教的世俗化身,而在這里,宗教與藝術互為表里,共同營造了一個攝人心魄的璀璨世界。那一個個在俗世里難免要浮沉顛沛的靈魂,會時常集聚這里沐浴佛光,蕩滌塵埃,以回歸本真。于那時的人們而言,精神的修煉遠比現實的生存重要得多,若能二者得兼,是為完滿的人生。

想來那時莫高窟每有佛事,定然信眾云集。藏經洞里發現的大量破舊經書,據說就是提供信眾們誦讀的。因閱者無數,很快便而破損而被淘汰下來。當年萬眾齊誦的場面之壯觀,應該可以和現今奧運開幕式有的一比,那滾滾聲浪在莫高窟上空久久回蕩,直震得鳴沙山上的黃沙呼呼作響,仿佛也在應和著這人間雄渾的交響。

敦煌用燦爛的歷史告訴后人,富庶從來不會阻擋靈魂前行的步伐;所謂盛世,不僅僅指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更包括精神的強健與文化的昌盛。而靈魂的豐滿是要靠自我修行的,無論是皈依宗教,投身藝術,還是熱心慈善,都乃人生的必修課。惟此,我們的靈魂才不會走失,富庶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時代的福音,必修課。惟此,我們的靈魂才不會走失,富庶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時代的福音。


來源 | 書香敦煌


9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