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史公評價李廣用了八個字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(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)可謂評價頗高。
《史記》中記載,李廣為官清廉,對手下一視同仁,得到獎賞全部分給手下。以至于到去世,家里也沒什么像樣的財產。有次戰役艱苦卓絕,日常用水難以為繼,李廣把給將軍留的一些存水分給屬下,自己滴水不沾以示決心,大大鼓舞了士氣。
李廣不但品格優秀,同時還身懷絕技。李廣射虎的故事流傳甚廣:李廣打獵時遠遠看見一只老虎,立即張弓搭箭一箭命中,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,箭頭沒入石頭中,令人稱奇。(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)
這樣一位人品好、愛惜手下、為官清廉又身懷絕技的將軍,為何落得拔劍自刎,至死無封的下場呢?問題出在哪里呢?不妨從幾件事情來分析一下:
壹
平七國之亂,立不世之功,卻因為授了梁王封印,功過相抵還給景帝一個沒腦子的印象。
景帝在位時期,七國之亂爆發。太尉周亞夫受命于危時,欽點幾位青年將領共赴前線,正值當打之年的李廣也在其中,負責征討吳楚叛軍。
李廣不負使命,斬殺敵方將領,奪取叛軍大旗(一等一的大軍功)時任驍騎將軍的李廣,封侯按說是板上釘釘的事了。
可偏偏這煮熟的鴨子都讓李廣弄飛了——他居然接受了梁王的授??!這簡直是昏了頭!冊封將軍是誰的事?皇帝呀,梁王彼時正是皇帝心上的一根刺,恨不得早日拔掉,李廣犯下如此政治錯誤,封侯就此無望。這和一千年后宋江手下阮小七討伐方臘后,把龍袍穿著玩異曲同工??扇钚∑呤橇髅ゲ菘?,你李廣是將軍呀,糊涂呀糊涂。
貳
程不識曾經和李廣同守邊關,共拒匈奴,各負責一片防區。一天程不識去李廣軍營交流,發現李廣的軍營無人值守,大家想吃吃,想喝喝,嬉鬧喧嘩毫無紀律。程不識回去后說“都說當兵要當李廣的兵,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李廣愛兵如子。今日一見才知道,原來是因為自由散漫,隨心所欲。這樣的部隊如果遇見突襲,是要吃大虧的呀?!?/span>
果然一語成讖,李廣在一次匈奴的偷襲戰中大敗,靠著裝死和自己一身本領,才得以逃脫。可憐那些士兵,貪圖一時享樂,丟的卻是性命。
叁
李廣曾經因為一直封不了侯這件事納悶過,找過算命先生,想算算是不是自己命不好。算命先生算來算去也不知道問題在哪,就問:你這輩子有沒有干過什么讓你自己內心愧疚的事?
李廣左思右想,還真有一件,自己誘騙投降的八百羌人,把他們全部殺害了。算命先生當時就說“禍莫大于殺已降,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”(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)這個算命先生也歷史留名,姓王名朔。
肆
李廣因為戰敗被貶,賦閑在家時,經常在南山打獵。一次游獵晚歸,過霸陵亭時守關亭尉已經鎖關,李廣怒喊道:“我乃前任李將軍,快快開門!”哪知霸陵尉回了一句:“現任將軍也得按規定來呀,別說你還是前任了!”生生把李廣扣在霸陵亭,待了一晚上。
李廣因此記仇,后來出征匈奴,點名要當年的霸陵尉同行,剛出長安就冤殺霸陵尉,為自己出氣。
透過這四件事情,一個立體的李廣出現在我們面前:有將才卻沒有帥才,能帶頭沖鋒卻沒有政治頭腦,言而無信對待戰俘過于殘忍,不能容人氣量小還記仇。空有一身本領卻不得志,完全一副莽夫形象。
經歷文帝、景帝、武帝三朝,與匈奴大小戰爭70余次,前期因勇武而名聲在外,后期輸多勝少。人生最后一戰之前,武帝曾私下對衛青說:李廣這人命不好,又上年紀了,勿委以重任。不愧是漢武大帝,目光如炬,在這次對匈奴的塞外戰斗中,李廣一意孤行,迷失在塞北大漠之中。戰爭在衛青大獲全勝中結束,而李廣因為迷路,連敵人的影子也沒見到,回來后既怕被問責又羞愧難當,于是拔劍自刎,結束了他起伏的一生。
其實李廣射術絕倫,很早就立了不少功績,為人勇猛果敢,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軍時也不心虛,依舊敢打敢拼,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匈奴都不敢進犯他的防區。但他缺乏戰略思維,大大咧咧又不善于學習,氣量小,抗壓能力差......種種缺點,各個致命,從而給他悲劇的一生埋下了伏筆。
李廣命運不濟,少時遇文帝、景帝兩位穩重帝王,更喜歡經驗豐富的老將;等他熬成了老將軍,又遇少年天子漢武大帝,把舞臺留給了衛青、霍去病這樣的年輕才俊。生不逢時的命運加上性格的缺陷,讓李廣一生難封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部分圖片源于網絡,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
來源 | 公眾號未央正當時